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环境工程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

收藏
  • 大小:28.22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环境工程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编著   屏障   水库   生态   产业
资源简介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调研相结合,广泛深入地梳理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德国慕尼黑“绿腰带” 项目、巴西伊泰普水库、菲律宾玛雅生态农场、山西防护林、贵州赤水竹子产业、湖南衡阳油茶产业、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忠县派森百、开县饲料桑、奉节油橄榄、宜昌萧氏茶叶、涪陵育苗基地等国内外、库内外生态建设的13个典型案例,得出了可资借鉴的四点经验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有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生态建设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才能真正解决大规模生态建设不可持续、不可长久的问题。库区群众是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主体。本研究在深入访谈库区移民、林业、农业等有关部门和企业、乡村的基础上,于2012年5月至7月,对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10个区(县)53个行政村的1355户农民( 其中生态保护带内占一半以上)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通过运用参与式评估方法,对屏障区生态建设与农民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掌握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所期待的帮扶形式及其原因、对退耕还林的受偿意愿。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农民的生态意识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对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都基本认同,但对补助期满后是否复垦却反应不一。统筹协调库区群众的利益关系,是影响生态建设进程及成效的关键。第二,相对于目前库区退耕还林中实行的现金补偿形式,大多数农民更希望能够参加技能培训并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将生态建设纳入主流经济,促进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延伸,是解决农民长远生计、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三峡水库屏障区建设产业化的模式可分为:微观层面的 ·。经济林+林果深加工”林内循环模式(适用于经济林),中观层面的“造林+沼气+养殖”复合生产模式( 适用于经济林与生态经济兼用林),宏观层面的“生态旅游+家庭农场”城乡互动模式(适用于生态公益林,也适于经济林)。本研究还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初步论证了“造林+沼气+养殖”模式的有关配比问题。基本结论是:“果-沼-猪”模式下,每种植1万亩柑橘,可配套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养殖规模和日产沼气3000 立方米的沼气工程;“桑-沼-牛”模式下,每种植1万亩饲料桑,可配套存栏2万头肉牛的养殖规模和日产沼气30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草-沼-兔”模式下,每种植1万亩紫花苜蓿,可配套年出栏260万只肉兔的养殖规模和日产沼气26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依据生态建设需要、产业发展基础和以上配比结论,本研究还初步提出了以上三种模式的建设规模和布局建议,论证了“乡村生态旅游+家庭农场”模式、“三峡生态旅游+农家乐”模式的建设导则和布局。
目录
摘要
一、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现状分析
1.自然地理概况
2.经济社会概况
3.生态环境概况
4.挑战与机遇
二、国内外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1.国外案例
2.国内案例
3.库区案例
4.经验与启示
三、农户对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响应及意愿
1. 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特征
2.调查对象对生态屏障区建设政策的认知
3.调查对象希望得到的帮扶形式分析
4.调查对象的受偿意愿分析
5.基于调查的启示
四、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产业化模式选择
1.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2.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目标思路
3.微观层面的林内循环模式
4.中观层面的复合生产模式
5.宏观层面的城乡互动模式
五、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产业化推进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价
2.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论证
3.坚持项目带动,依靠科技支撑
4.深化土地流转,完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