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海洋书籍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

收藏
  • 大小:82.37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海洋书籍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资源简介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分三大部分,以海洋信息的表达与模型、海洋时空数据处理与分析、海洋信息应用与网络服务为主线展开论述。首先从信息论角度对海洋系统进行数字化理解、从数字化角度对海洋观测与数据分析进行时空理解、从时空理解角度对海洋现实系统进行信息模型构建,重点是论述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其次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场分析、特征分析、综合分析和智能分析等层次论述海洋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重点是海洋地理信息的方法论;最后针对海洋客观世界及社会客观需求角度,论述海洋信息网络远程服务中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语义描述方法,以及网络信息服务发现、抽取、自动生成、集成可视等方法,并介绍具体实现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实际应用案例。《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可供海洋、渔业、大气、地理、信息、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科技人员、教师和研究生等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摘要
第一篇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收支评估的研究进展与科技问题
1.1 引言
1.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的科技需求和社会需求
1.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
1.4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进展与科技问题
1.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评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2.1 引言
2.2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3 陆地生态系统增汇途径及其增汇潜力的概念框架
2.4 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计量方法的科学基础
2.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评估技术与方法概论
3.1 引言
3.2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3.3 全球尺度碳收支评估方法
3.4 典型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评估技术和方法
3.5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技术与方法
3.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碳汇的计量与认证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IPCC规则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方法
4.3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收支影响的评价方法
4.4 陆地生态系统的CDM项目碳汇认证方法
4.5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和强度的计量
4.6 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效果和潜力计量的不确定性来源
4.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技术原理及其可行性分析
5.1 引言
5.2 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生态途径及其技术原理
5.3 人为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管理措施和技术
5.4 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措施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
5.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与碳排放
第六章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
6.1 引言
6.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6.3 中国区域的土壤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
6.4 中国区域的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
6.5 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6.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呼吸排放与碳汇强度及其空间格局
7.1 引言
7.2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吸收的时空格局
7.3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吸收的时空格局
7.4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碳排放的时空格局
7.5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7.6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时空格局
7.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及其时空格局
8.1 引言
8.2 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的影响因素
8.3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的时间变化
8.4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
8.5 中国区域土壤呼吸在碳平衡中的作用
8.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9.1 引言
9.2 中国区域LUCC的时空特征
9.3 过去300年中国区域LUCC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9.4 近30年来中国区域LUCC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9.5 中国区域LUCC对陆地碳收支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
9.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中国区域主要干扰因素对森林碳排放的影响
10.1 引言
10.2 中国区域森林干扰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情况
10.3 中国森林干扰直接碳排放的估算方法
10.4 中国区域森林干扰直接碳排放的综合评估
10.5 干扰对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功能的影响
10.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土壤侵蚀和河流的碳输出及其时空格局
11.1 引言
11.2 土壤碳侵蚀方式
11.3 中国区域主要河流碳输出
11.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中国陆地和海洋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
第十二章 地球系统碳循环及其各圈层间的碳交换速率
12.1 引言
12.2 全球碳库储量及其循环过程
12.3 全球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2.4 自然和人文因素驱动下的全球碳储量及其循环通量
12.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储量及其全球意义
13.1 引言
13.2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碳储量
13.3 中国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碳库的碳储量
13.4 中国区域岩石圈碳库储量及其空间格局
13.5 中国区域的化石燃料碳库储量及其全球意义
13.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收支速率及其全球意义
14.1 引言
14.2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
14.3 自然干扰和河流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14.4 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14.5 中国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
14.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储量及其碳汇功能综合评估
15.1 引言
15.2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及其能力建设重点
15.3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储量及其不确定性
15.4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通量及其不确定性
15.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碳泄漏损失及其不确定性
15.6 中国区域碳收支评估研究缺失和限制及其对策建议
15.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