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气象与灾害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

收藏
  • 大小:58.27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气象与灾害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系统工程   救援   重建   地震   恢复
资源简介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立足当前地震灾害频繁侵袭人类社会、严重破坏文明成果的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国内外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各国及地区人民与地震斗争的经验,基于系统学的思想,面向地震灾害这一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从全局、科学的角度顶层设计情景应对、统筹优选与综合集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及技术,就“震灾救援震后恢复灾后重建”问题开展系统深人研究,构筑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震灾救援系统工程针对震后混沌状态,运用情景应对的方法与技术,从应急决策、应急处置、救援保障、技术支撑、心理应对及不同情境救援等方向处理各类应急事件;震后恢复系统工程在统筹优选方法与技术指导下,从恢复正常秩序和奠定重建基础两个方面,并行优化基本生活恢复、生命线工程修复、生活安全保障、救灾财物管理、重点生产恢复与次生灾害预防;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以灾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达到新均衡为目标,基于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论述重建研究进展、灾害分析评估、非均衡态控制、对口援建系统、NGO援建体系、灾后生志重建、产业集群调整、典型产业重建、灾后社区重建、政府职能转变。结合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田野调查,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震后救援·恢复·重建后评估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既可供系统科学、公共管理、经济学与社会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阅读,又可为各级政府部门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一般公众也可从中得到实用的知识与有益的启迪。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电震应急预案管理
1.2 地震预报预测预警
1.3 救援·恢复·重建方法论
第Ⅰ篇 震灾救援系统工程
第2章 救援系统分析
2.1 整体特性
2.2 框架结构
2.3 组织框架
2.4 运行模式
第3章 应急决策系统
3.1 基本方略
3.2 决策机构
3.3 指挥框架
第4章 应急处置系统
4.1 地震预防体系
4.2 地震烈度评定
4.3 救灾行动准备
4.4 救援运行体系
第5章 救援保障系统
5.1 应急资源保障
5.2 医疗卫生保障
5.3 药材供应管理
第6章 技术支撑系统
6.1 人员救援技术
6.2 伤员救治技术
6.3 各类救援工具
第7章 心理应对系统
7.1 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7.2 救援人员压力管理
第8章 不同情境救援策略
8.1 城市地震对策
8.2 乡村地震对策
8.3 矿山工程对策
8.4 重大工程抗震
第9章 救援应对案例
9.1 珊溪水库诱发地震
9.2 日本柏崎刈羽核电站震害
9.3 巴基斯坦地震
9.4 伊朗巴姆地震
9.5 印度尼西亚海啸地震
9.6 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
9.7 汶川大地震
第Ⅱ篇震后,恢复系统工程
第10章 恢复系统特征
10.1 系统整体特性
10.2 恢复框架结构
10.3 恢复运行结构
第11章 基本生活恢复
11.1 应急生活的安置
11.2 正常生活的恢复
11.3 心理援助的建立
第12章 生命线工程恢复
12.1 交通设施抢通
12.2 水电设施抢修
12.3 通信设施恢复
第13章 生活安全保障
13.1 震区生活安全的保障
13.2 安置点消防安全保障
13.3 废弃物排放安全保障
第14章 救灾财物管理
14.1 救灾财物的统筹分配
14.2 救灾财物的综合使用
14.3 救灾财物的集成监督
第15章 重点生产恢复
15.1 恢复任务与原则
15.2 恢复重点工业生产
15.3 恢复重点农业生产
第16章 次生灾害预防
16.1 城市次生灾害的防治
16.2 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
16.3 地震次生水灾的预防
16.4 地震堰塞湖的预防
第17章 恢复案例
17.1 唐山地震
17.2 帕岩-海城地震
17.3 丽江地震
17.4 海城地震
17.5 通海地震
17.6 汶川地震
第Ⅲ篇 灾后重建系统工程
第18章 重建研究进展
18.1 研究文献分析
18.2 灾后重建系统
18.3 灾后重建技术
18.4 灾后重建实践
第19章 灾害分析评估
19.1 系统特征
19.2 系统分析
19.3 综合评估
第20章 非均衡态控制
20.1 灾区经济系统次协调
20.2 灾区社会系统亚稳定
20.3 灾区生态系统弱平衡
第21章 对口援建系统
21.1 集成体系分析
21.2 援建体系分析
21.3 迎建体系分析
21.4 援建保障系统
第22章 NGO援建体系
22.1 相关问题分析
22.2 援建系统特征
22.3 系统模式框架
22.4 NGO联动援助
22.5 协调机制保障
第23章 灾后生态重建
23.1 地震生态环境破坏
23.2 重建生态环境修复
23.3 城镇典型环境污染
23.4 农村典型生态失衡
23.5 生态重建对策措施
第24 产业集群调整
24.1 资源承载力甄别
24.2 产业集群评价分析
24.3 新型产业集群构建
第25章 典型产业重建
25.1 一般产业重建
25.2 民营企业重建
25.3 文化产业重建
第26章 灾后社区重建
26.1 模式创新
26.2 学校教育
26.3 社会体育
26.4 文化重建
26.5 就业援助
第27章 政府职能转变
27.1 特殊受灾群体服务职能
27.2 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
27.3 政府服务供给转型
27.4 政府服务职能优化
第28章 重建案例
28.1 阪神地震
28.2 洛杉矶地震
28.3 亚美尼亚地震
28.4 唐山地震
28.5 丽江地震
28.6 台湾地震
28.7 汶川地震
第Ⅳ篇 汶川震后田野调查
第29章 汶川震后田野调查
29.1 调查目标
29.2 调查方法
29.3 问卷分析
29.4 结论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地震救援·恢复·重建法规政策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