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学兔兔建筑工程网,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建筑书籍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

收藏
  • 大小:120.31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建筑书籍
本站推荐: 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资源简介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论引入到了中国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低碳城市的理念被广泛提倡,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与其不谋而合。《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正契合时代背景,通过崭新的视角从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及现实背景谈起,并从地理、生态、社会、交通、形态等五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希望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核心理念的研究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入地域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符合我国特点的城市发展策略,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可供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等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科研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本书由曹杰勇著。
目录
1 绪论 1.1 本书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发展的现状 1.1.2 美国新城市主义的提出 1.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 重要概念的界定 1.2.1 城市发展模式 1.2.2 郊区、郊区化与城市蔓延 1.2.3 城市设计与新城市主义 1.2.4 地域主义 1.3 本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2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溯源 2.1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概况 2.1.1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一场反现代主义运动 2.1.2 新城市主义大会——从CIAM到CNU 2.1.3 新城市主义宪章——从《雅典宪章》到《新城市主义宪章》 2.1.4 新城市主义的发展 2.2 新城市主义的现实背景——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 2.2.1 美国城市发展历程 2.2.2 美国的城市问题 2.2.3 美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 2.2.4 郊区化的经济学解释 2.3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背景 2.3.1 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2.3.2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必然 2.4 小结3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 3.1 从郊区化到区域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地理维度 3.1.1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论 3.1.2 城市发展的区域论的意义 3.2 从蔓延到紧凑——新城市主义的生态维度 3.2.1 新城市主义的紧凑城市理念 3.2.2 紧凑城市的生态学意义 3.3 从社会隔离到“邻里”回归——新城市主义的社会维度(1) 3.3.1 新城市主义的新邻里理念 3.3.2 新邻里理念的社会学意义 3.4 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混合——新城市主义的社会维度(2) 3.4.1 新城市主义的多功能混合理念 3.4.2 多功能混合的社会学意义 3.5 从私人汽车到公共交通——新城市主义的交通维度 3.5.1 新城市主义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 3.5.2 TOD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3.6 从现代主义到传统城市回归——新城市主义的形态维度 3.6.1 新城市主义的形态维度 3.6.2 新城市主义城市形态观的场所意义 3.7 小结4 对新城市主义的价值评判 4.1 新城市主义的价值特征 4.1.1 价值的含义 4.1.2 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理论从破到立 4.1.3 探索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新体系 4.2 对新城市主义的质疑与挑战 4.2.1 对于新城市主义理念上的批评 4.2.2 与美国城市发展现实的冲突 4.3 新城市主义的前景 4.3.1 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4.3.2 新城市主义面对地域主义的挑战 4.4 小结5 新城市主义的中国语境 5.1 我国城市发展的历程 5.1.1 我国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1840年前) 5.1.2 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模式(1840—1949年) 5.1.3 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1949—1978年) 5.1.4 我国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1978年后) 5.2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倾向 5.2.1 城市高速发展过程——“现代主义化”倾向 5.2.2 交通现代化过程——汽车城市倾向 5.2.3 加速城市化过程——郊区化倾向 5.2.4 提高居住水平过程——商业化资本倾向 5.3 我国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背景 5.3.1 我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 5.3.2社会制度的变革 5.3.3 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5.3.4 居住及政策变革 5.3.5 社会结构特征与居住观念的变革 5.4 小结6 新城市主义的中国视角 6.1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影响 6.1.1 具有“新城市主义”特征的实践案例 6.1.2 商业化的“新城市主义” 6.2 借鉴新城市主义——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 6.2.1 城市宏观发展策略——区域协调发展 6.2.2 城市中观发展策略——内部结构的调整 6.2.3 城市微观发展策略——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6.3 小结7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一 新城市主义宪章附录二 新城市主义宪章奖部分作品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