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环境工程 >环境生态学 第二版 [李洪远 主编] 2012年版

环境生态学 第二版 [李洪远 主编] 2012年版

收藏
  • 大小:28.15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环境工程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主编   生态学   环境   李洪远   2012
资源简介
环境生态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生态学(第2版)》系统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全书内容框架根据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来设置,第1章对环境生态学做导入性概述,第2~7章介绍了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8~12章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层面上的管理,第13、14章介绍了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及全球生态问题。本书内容适度、结构合理,各章均附有学习要点、核心概念、课后复习、课后思考及推荐阅读文献。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以及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1绪论1
1·1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1
1·1·1环境生态学的概念1
1·1·2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2
1·1·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3
1·1·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
1·2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5
1·2·1生态学5
1·2·2环境科学8
1·3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9
1·3·1景观生态学9
1·3·2城市生态学10
1·3·3恢复生态学10
1·3·4保育生态学10
1·3·5环境生物学10
1·3·6污染生态学10
1·3·7生态经济学11
1·3·8人类生态学11
[课后复习]11
[课后思考]11
[推荐阅读文献]11
2生物与环境12
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3
2·1·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13
2·1·2环境的基本功能和特性13
2·1·3环境因子分类14
2·1·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5
2·2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特征15
2·2·1生态因子的概念15
2·2·2生态因子的分类16
2·2·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6
2·3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原理17
2·3·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7
2·3·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17
2·3·3生态幅17
2·3·4限制因子18
2·3·5生物内稳态及耐受限度的调整19
2·4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19
2·4·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19
2·4·2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24
2·4·3水因子的生态作用28
2·4·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33
[课后复习]39
[课后思考]39
[推荐阅读文献]39
3种群生态学40
3·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41
3·2种群的空间格局42
3·2·1种群的地理分布42
3·2·2种群的内分布42
3·2·3集群和阿利规律43
3·3种群的动态44
3·3·1种群密度44
3·3·2种群统计45
3·3·3种群增长48
3·3·4种群的数量变动51
3·4种群的调节53
3·4·1种群调节与调节因素53
3·4·2外源性因子调节学说54
3·4·3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54
3·5种群的繁殖55
3·5·1繁殖成效55
3·5·2繁殖格局56
3·5·3繁殖策略56
3·6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57
3·6·1种内关系57
3·6·2种间关系59
3·6·3协同进化62
[课后复习]63
[课后思考]63
[推荐阅读文献]63
4群落生态学64
4·1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征65
4·1·1生物群落的概念65
4·1·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65
4·1·3生物群落的性质66
4·1·4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66
4·2生物群落的结构71
4·2·1群落的结构要素71
4·2·2群落的垂直结构73
4·2·3群落的水平结构73
4·2·4群落的时间格局74
4·2·5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74
4·2·6影响群落的结构因素74
4·3生物群落的演替77
4·3·1演替的概念78
4·3·2演替的类型78
4·3·3演替系列79
4·3·4演替顶级学说81
4·3·5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82
4·4群落的分类与排序84
4·4·1群落分类85
4·4·2群落排序87
[课后复习]87
[课后思考]88
[推荐阅读文献]88
5生态系统生态学89
5·1生态系统概述89
5·1·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89
5·1·2生态系统的组成91
5·1·3生态系统的结构93
5·1·4生态效率97
5·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99
5·2·1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99
5·2·2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102
5·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103
5·2·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05
5·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08
5·3·1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108
5·3·2水循环110
5·3·3气体型循环111
5·3·4沉积型循环112
5·3·5有毒物质循环114
5·4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流动114
5·4·1物种流动的基本概念114
5·4·2物种流动的特点114
5·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114
5·5·1物理信息115
5·5·2化学信息115
5·5·3行为信息115
5·5·4营养信息115
5·6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116
5·6·1生态平衡的概念116
5·6·2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116
5·6·3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17
[课后复习]118
[课后思考]118
[推荐阅读文献]119
6景观生态学120
6·1景观生态学概述121
6·1·1景观的含义121
6·1·2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122
6·1·3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23
6·1·4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125
6·2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127
6·2·1斑块127
6·2·2廊道130
6·2·3基质131
6·2·4景观结构133
6·2·5景观格局135
6·3景观的功能137
6·3·1斑块的功能137
6·3·2廊道的功能137
6·3·3基质的功能137
6·3·4网络的功能138
6·4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38
6·4·1遥感技术138
6·4·2数量方法138
6·5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40
6·5·1生态系统管理140
6·5·2土地利用规划141
6·5·3城市景观生态建设141
6·5·4自然保护区规划141
[课后复习]142
[课后思考]142
[推荐阅读文献]142
7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143
7·1海洋生态系统144
7·1·1海洋环境特征144
7·1·2河口生态系统146
7·1·3红树林生态系统147
7·2淡水生态系统149
7·2·1湿地生态系统149
7·2·2河流生态系统150
7·2·3湖泊生态系统151
7·3陆地生态系统151
7·3·1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151
7·3·2森林生态系统153
7·3·3草地生态系统157
7·3·4荒漠生态系统159
7·3·5苔原生态系统160
7·4人工生态系统161
7·4·1农业生态系统161
7·4·2城市生态系统163
[课后复习]168
[课后思考]168
[推荐阅读文献]169
8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70
8·1人类干扰与退化生态系统170
8·1·1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170
8·1·2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171
8·1·3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173
8·2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174
8·2·1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174
8·2·2恢复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74
8·2·3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75
8·3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原理与方法176
8·3·1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176
8·3·2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177
8·3·3生态恢复的时间与评价标准178
8·4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80
8·4·1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180
8·4·2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181
8·4·3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181
8·4·4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182
8·4·5农业弃耕地的恢复183
[课后复习]183
[课后思考]183
[推荐阅读文献]184
9生物多样性与保育185
9·1生物多样性概述185
9·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85
9·1·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用途187
9·1·3生物多样性危机及产生原因188
9·1·4生物多样性研究189
9·2保育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90
9·2·1保育生物学的产生190
9·2·2种群和物种的保护: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191
9·2·3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191
9·2·4景观尺度上的保护与管理194
9·3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195
9·3·1生物多样性监测195
9·3·2生物多样性管理196
9·3·3生物多样性立法和国际公约196
[课后复习]197
[课后思考]197
[推荐阅读文献]197
10生态系统服务198
10·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198
10·2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199
10·2·1生态系统的生产199
10·2·2产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200
10·2·3传粉、传播种子200
10·2·4控制有害生物200
10·2·5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200
10·2·6土壤形成及其改良200
10·2·7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200
10·2·8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201
10·2·9休闲、娱乐201
10·2·10精神文化的源泉201
10·3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201
10·3·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经济学”意义201
10·3·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特征202
10·3·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类型202
10·3·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203
10·3·5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205
[课后复习]206
[课后思考]206
[推荐阅读文献]206
11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207
11·1生态系统健康207
11·1·1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内涵207
11·1·2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208
11·1·3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原则208
11·1·4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209
11·2生态系统管理209
11·2·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209
11·2·2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211
11·2·3生态系统管理不同尺度的数据基础212
11·2·4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213
11·3美国太平洋西北部成过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214
11·3·1成过熟森林管理计划的发展历程214
11·3·2FEMAT的生态系统管理目标215
11·3·3FEMAT的生态系统管理参数215
11·3·4FEMAT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标216
11·3·5空间尺度216
11·3·6实施体制217
11·3·7部门间和组织间的协调217
11·3·8社会经济管理参数217
11·3·9适应性管理217
11·3·10结论218
[课后复习]218
[课后思考]218
[推荐阅读文献]218
12生态监测与生态评价219
12·1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219
12·1·1污染生态效应219
12·1·2污染生态效应发生的机制220
12·1·3环境污染的种群生态效应221
12·1·4环境污染的生态系统效应221
12·2生态监测222
12·2·1生态监测的概念及理论依据222
12·2·2生态监测的分类223
12·2·3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223
12·3生态影响评价225
12·3·1生态影响评价的概念225
12·3·2生态影响评价的程序225
12·3·3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226
12·3·4生态影响评价的方法227
12·4生态风险评价228
12·4·1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228
12·4·2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228
12·4·3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229
[课后复习]229
[课后思考]230
[推荐阅读文献]230
13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途径231
13·1生态规划231
13·1·1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则231
13·1·2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32
13·1·3景观生态规划235
13·2生态城市建设237
13·2·1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征237
13·2·2生态城市建设内容和原则238
13·2·3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设模式240
13·2·4生态示范区建设241
13·3生态工程与技术242
13·3·1生态工程概述242
13·3·2湿地生态工程243
13·3·3道路绿化工程246
13·3·4植被恢复工程247
[课后复习]249
[课后思考]249
[推荐阅读文献]249
14全球生态问题与生态安全危机250
14·1全球生态问题250
14·1·1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250
14·1·2臭氧层破坏251
14·1·3土地退化与沙漠化252
14·1·4酸雨254
14·1·5水资源短缺256
14·1·6森林锐减257
14·2生态安全危机258
14·2·1环境污染258
14·2·2生物入侵259
14·2·3转基因生物260
[课后复习]261
[课后思考]261
[推荐阅读文献]261
参考文献262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