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文学艺术 >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华大博雅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作为他者的欧洲 欧洲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 梅启波著 2008年版

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华大博雅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作为他者的欧洲 欧洲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 梅启波著 2008年版

收藏
  • 大小:21.46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文学艺术
  • 更新日期:2024-04-10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传播   欧洲   作为   年代   世纪
资源简介
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华大博雅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作为他者的欧洲 欧洲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
作者:梅启波著
出版时间:2008年版
丛编项: 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华大博雅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这本《作为他者的欧洲:欧洲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是在作者硕士论文《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扩展的结果。书中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有所发掘,提出和整理了一些过去被忽略的材料和问题,并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上引入了现代传播学理论。
目录
绪论 欧洲与中国
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
二、何为“欧洲”
三、欧洲与中国
四、异国形象、他者和身份认同
五、影响研究与跨文化传播学
第一章 欧洲文学在20世纪130年代中国传播的主体和媒介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考察
一、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洲的基本格局
二、留学欧洲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第二节 中国对欧洲文学的译介
一、译介概况
二、译介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欧洲形象
第一节 游记文学中的欧洲
一、晚清到“五四”游记文学中的欧洲
二、20世纪30年代游记文学中的欧洲形象
三、欧洲形象背后的自我投影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欧洲
一、巴金《复仇》中的欧洲形象——他者与自我的混杂
二、从《二马》到《断魂枪》——老舍对自我东方主义的突破
第三章 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流变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综合化走向
一、现代主义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小说
二、从茅盾的《子夜》看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民族化走向
一、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二、戴望舒诗歌的“欧化”与“民族化”
第四章 作为他者的欧洲
第一节 文化利用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
一、欧洲人道主义在30年代中国的流变
二、启蒙理性在中国的工具化
第二节 文化利用与变异的原因探析
一、从“立人”到“立国”的感时忧国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合流
二、对欧洲现代性的反思与本位文化身份的认同
三、深层的乡土文化推动
四、来自话语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