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医药书籍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孙广仁 主编 2009年版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孙广仁 主编 2009年版

收藏
  • 大小:35.48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医药书籍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主编   哲学   中医学   中国古代   孙广仁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作者:孙广仁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是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研究生教材的一种,属于中医类各专业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编写《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医学各专业研究生能充分了解中医学的人文社会根源,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了解儒、道、释、兵、理诸家思想及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同时了解中医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明确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深化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古代哲学根源的认识,拓宽学生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认识,为今后从事中医学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工作在思路和方法上奠定基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体系的形成
(一)从远古到秦统一——奠基时期
(二)从秦汉到唐末——拓展时期
(三)宋至明清之际——成熟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和谐理念
(二)整体有序,偏重直觉的辩证思维
(三)内圣外王、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
第二节 中医学概述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
(二)中医学又是一种文化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从中医学理论的渊源来看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从历史性的动态发展中追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从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来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特点
(一)整体观
(二)功能观
(三)恒动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一、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一)精气说
(二)阴阳说
(三)五行说
(四)天人合一说
二、中医学对古代哲学的贡献
(一)气化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
(二)阴明学说的辩证法思想
(三)五行生克的系统理论
(四)身心统一的“形神”说
三、把握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推进中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第一节 精气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精气认识的演进及其基本概念
(一)精认识的演进及其概念内涵
(二)气认识的演进及其概念内涵
二、精气学说的源流
(一)精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二)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三、精气理论的层次结构
(一)古代哲学的宇宙之气
(二)中医学的气和自然界的气
(三)人体之内的各种气
四、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四)精气为人
五、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精气神理论建构的影响
(三)对中医学体质理论构建的影响
六、精气学说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古代哲学的精与人体之精
(二)古代哲学的气与人体之气
(三)古代哲学的精气生命说与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四)中医学的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
(五)《黄帝内经》中精气的含义
(六)古代哲学之元气与人体之元气
(七)古代哲学范畴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
(一)阴阳概念的产生
(二)阴阳概念的演变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涵义
(二)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三)阴阳的特性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
(一)阴阳理论的演进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
(三)《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的相互促进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互藏
(二)阴阳交感
(三)阴阳对立制约
(四)阴阳互根互用
(五)阴阳消长
(六)阴阳转化
(七)阴阳自和
(八)阴阳平衡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一)先秦阴阳概念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形成中医理论辩证思维的规律
(三)相对平衡协调生命模型的构建
(四)中医学体质理论的构建
(五)中医学病因发病病机理论的构建
(六)中医学养生理论的构建
(七)中医学诊治理论的构建
六、阴阳学说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阴阳与矛盾的关系
(二)关于阴阳相对待概念
(三)关于物质与功能分属阴阳
(四)关于有形与无形分属阴阳
(五)关于阴气、阳气的概念
(六)关于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的关系
(七)关于气阴两虚、气阳两虚
(八)尊阳与崇阴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三节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五行认识的演进与五行学说的形成
(一)五行概念的认识
(二)五行关系的认识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内涵
(二)五行的特性
(_二)事物的五行属性
三、五行的运动规律和形式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母子相及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一)构建五脏一体观及其与外在环境的联系
(二)解释人体的体质类型
(三)阐释五脏的病理变化与传变规律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五、五行学说相关问题讨论
(一)关于倒五行
(二)关于五行排序的几种模式
(三)居中(中根)思想与脾心生理功能
(四)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第四节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各自的特点
(一)精气学说的特点
(二)阴阳学说的特点
(三)五行学说的特点
二、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一)精气与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
(二)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综合应用
(一)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二)构建“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
(三)构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体系
第三章 道、儒、释、兵、理学思想与中医学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
一、道家思想精华
(一)道论
(二)无为论
(三)崇阴贵柔
(四)气论
(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医学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
(二)“重无轻有”思想对中医学藏象理论建构的影响
(三)崇阴思想与中医学的滋阴理论
(四)内外阴阳说与中医学的营卫出入理论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中医学
一、儒家思想和《周易》思想精华
(一)中和思想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与中医学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