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医药书籍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 张凤民,肖纯凌,彭宜红主编 2018年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 张凤民,肖纯凌,彭宜红主编 2018年版

收藏
  • 大小:86.58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医药书籍
  • 更新日期:2024-03-18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医学   微生物学
资源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
作者:张凤民,肖纯凌,彭宜红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版
丛编项: 第四轮五年制教材 十二五
内容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第4版)/“十三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面向医学高等院校本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强调临床与基础结合,遵循三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启发性、先进性)的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重点突出。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好评,第1版(2003年)、第2版(2009年)、第3版(2013年)分别被评为“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版保持了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细菌学总论和病毒学总论)、致病性细菌各论、医学相关病毒各论、真菌学的知识框架,这种编排方式既可显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物学和致病性差异,又能说明人体对微生物感染应答的共同规律(致病和免疫),实践证明此编排方式有助于建立医学微生物学的整体观。《医学微生物学(第4版)/“十三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本次改版补充了近年的重大进展。例如新增了与感染高度相关的固有免疫机制、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MERS冠状病毒、寨卡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等知识。近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许多微生物被重新分类和命名,例如肝炎病毒、汉坦病毒和肠道病毒,本次改版也做了相应的更新。此外,对第3版的个别章节进行了拆分和合并,例如将原第9章“感染性疾病的控制”拆分为到本版的“消毒、**与生物安全”和“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等章节。各论部分兼顾生物学分类和临床疾病编排,适度减少了前版主要以生物学分类编排章节的比重,以使教材更贴近临床实践。《医学微生物学(第4版)/“十三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继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大量图表归纳,提高可读性。为便于快速掌握章节的重点,每章后还附有小结。此外,出版社还在其网络平台提供了微课视频、试题、拓展知识等学习辅助资源。
目录
绪论
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任务与展望
第一篇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三、细菌的分泌系统
四、细菌的免疫系统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二、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第五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二、培养基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第六节 细菌的分类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二、细菌的命名法
第3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遗传相关物质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噬菌体
四、转座元件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一、突变
二、基因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 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4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复制周期
二、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变异的类型
二、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的影响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法
一、病毒的分类
二、病毒的命名法
第5章 细菌与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一、正常茵群与机会致病菌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三、细菌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
四、感染类型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病毒感染类型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6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固有免疫
一、生理屏障结构
二、固有免疫分子
三、固有免疫细胞
四、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与模式识别受体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三、免疫病理损伤
第7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二、辐射杀菌法
三、滤过除菌法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三节 生物安全
第8章 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与耐药性
一、抗茵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二、细菌的耐药性
第二节 抗病毒药物与耐药性
一、抗病毒化学药物
二、病毒的耐药性
第9章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
第一节 病原学检查相关技术
一、形态学检查
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免疫学技术
四、分子诊断技术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细菌学诊断
二、病原茵成分的检测
三、病原茵相关抗体的检测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形态学检查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病毒数量及感染性的检测
四、病毒成分的检测
五、病毒抗体的检测
第10章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
第一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二、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第二节 计划免疫
一、感染性疾病流行的概述
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原则
三、计划免疫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
……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三篇 医学相关病毒
第四篇 真菌
中引文专业词汇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及主要相关网址
下载地址